
德國領先于法國,在電動汽車技術上遙遙領先,而中國鞏固了其明顯的總體領先地位,特別是在電池方面。作為對七個主要汽車國家的比較,Roland Berger 和 fka GmbH 發(fā)布了最新版的電動汽車指數。
根據評估,中國的電動和半電動汽車比例在 2019 年上半年首次超過 5%的關口。然而,在所有其他國家/地區(qū)中,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也顯著增加。
中國領先地位的第二個因素是工業(yè)。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和 fka 覺得中國會在這一領域進一步擴大領先地位。fka 高級顧問亞歷山大·布斯(Alexander Busse)表示:“沒有其他國家計劃將其家用電池產量提高到這樣的水平! “與 2016 年至 2021 年相比,2017 年至 2022 年中國電池產量預計將增長超過 1000%”。在中國之后,美國,韓國和日本領先于歐洲國家。
為了長期在歐洲的電池生產中立足,需要大量投資和對技術的深刻理解以及歐洲政府的合作。Busse 建議:“具有化學背景的歐洲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應將自己定位為投資伙伴! “他們必須準備分擔風險,并匯集數十億的投資資本!
歐洲制造商不僅必須通過高昂的資本支出趕上電池,還必須能夠為這些投資提供資金。Roland Berger 和 fka 認為歐洲制造商在當前業(yè)務中的盈利能力存在問題。
Roland Berger 合伙人 Wolfgang Bernhart 說:“市場前景仍然樂觀,但電動汽車對 OEM 的利潤要低于傳統(tǒng)汽車! 他建議:“汽車制造商可以通過新型電池即服務模式提高其盈利水平! 他解釋說:“在電池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有許多不同業(yè)務模型的起點! “一條完整的價值鏈涵蓋了從向客戶提供電池租賃計劃到報廢生命周期內回收原材料的所有內容!
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的國家/地區(qū)比較將技術,行業(yè)和市場這三個關鍵評估領域匯總在一起。盡管在技術領域排名第一,德國在總體國家比較中僅排在中國和美國之后的第三位。
隨附的新聞稿中未列出導致德國從同類產品中躍居第三的確切技術。但是,研究還提到德國 OEM 越來越重視小型和緊湊型車輛的電氣化。但是,令人震驚的是,美國的技術排名已從第 2 位滑落到第 6 位。盡管美國汽車(主要是特斯拉)在續(xù)航能力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但電動 SUV 和 PHEV 在所有美國 OEM 車隊中所占的比例預計將急劇上升,這將降低 “待評估車輛的平均技術性能”。